party
Links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大楼A座
2022年6月25日,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垣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潘垣等10位科学家手捧鲜花,依次走过“星光大道”,成为聚光灯下“最亮的科技之星”。
致敬科学家,鲜花献英雄。2022年6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垣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潘垣是湖北省科学家群体中的杰出代表,磁约束聚变和脉冲功率专家,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他主导的“脉冲强磁场国家科学中心”已成为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实验室之一,多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曾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部级一、二等奖多项。潘院士已年过八旬,仍奋斗在我国聚变科学技术和强电磁工程领域第一线,他辛勤耕耘“人造太阳”二十年,为人类可持续能源贡献中国方案。
潘垣院士现年88岁高龄,却投身科研事业67年之久。从磁约束聚变、脉冲功率、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到脉冲强磁场、新一代开关电器等,他一次一次跨越本专业,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为祖国强大贡献科研力量。
“求学、求题、求新、求真、求毅、求实、求才、求乐”,是潘垣一生的科研追求。
潘垣院士为学生上课,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
2001年,潘垣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脉冲强磁场设施,并亲自参与项目申报。经过多方努力,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1月批复由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我国的脉冲强磁场设施,这是教育部高校承建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湖北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潘垣院士与专家一起探讨核聚变科学技术问题
“做世界最好的脉冲强磁场设施。”潘垣和团队成员潜心做科研,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创造了64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强度世界纪录,推动了我国脉冲强磁场技术走在了世界最前列。截至目前,设施已为国内外包括北大、清华、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等100多家单位开展科学研究13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成果,强有力地推动了湖北省乃至我国相关前沿科学研究的发展。
“人造太阳”是指人工利用稳定可控的核聚变技术,通过与太阳发光发热相似的原理释放出巨大能量,为人类提供“源源不绝”的清洁能源。潘垣介绍,由于“人造太阳”难度太大,1985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被推出,集全世界力量攻克难关。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科学工程,也是我国参加的最大规模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潘垣经常叮嘱团队:“国家发展这么快,一定会有新的需要。”
为此,在北京筹备举办2022年冬奥会之际,潘垣提出通过建设柔性直流电网,解决大规模风电并网问题,顺利建成了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国家示范工程,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优质的清洁能源环境保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人民生命健康,多年来,潘垣持之以恒推进“电气化+”的学科发展战略,解决实际问题,其指导的研究团队大多成为相关领域的“国家队”。
20年来,潘垣及其团队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为目标,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主动贡献“中国方案”。在“等离子体破裂”研究领域,团队的等离子体不稳定性控制和破裂危害缓解技术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同时也是全球唯一能做到破裂逃逸电子完全抑制的科研团队,在实验中得到的逃逸电流耗散速率曾创下世界第一的纪录。
科学无止境,志者永攀峰。潘垣及其团队任重道远,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