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y
Links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大楼A座
周理兵,电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电机系主任。“电机学”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要建设者和主讲教师。牵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10月7日,周理兵教授参加华中科技大学“华科大里的教育家精神”座谈会并交流学习体会。以下是他的即兴发言,供各位师生学习参考。
我在学校学习工作,今年刚好满45周年。朱九思老院长原来在学校里面经常能遇见他的身影,在我读本科的时候九思老院长正好对口联系我们年级隔壁寝室的高压专业班级,他经常到我们宿舍里来与同学交流。我们住的宿舍是西五舍,当年南边门口的路面是“豆腐块”一样的水泥砖铺成的,有一次老院长晚上来我们宿舍楼正遇上下雨,他走过的时候踩到“豆腐块”就喷水,一踩水一飙,他就讲这个路怎么这样,学生们这怎么走路呢,一下雨这水飘的到处是。第二天雨还没停,就开始动工了,把“豆腐块”弄掉改成水泥路。刚改好没多久,朱九思老院长再次来我们宿舍又逢下雨,他发现第一次做的水泥路面太平了,水流不出去,路面还是有积水,他当即要求返工,后来修成一个拱背的路面。这充分体现了老校长对学生的关心,他对教师同样很关心和尊重,真的是以学生为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本,我们深有体会。我们经常在跟老一辈的老师交流的时候,也能听到前辈说九思先生从来不在老师面前发火,非常友好,经常能遇到在路上很多老师都认得他,相互还主动打招呼,但是对管理层要求非常严格。
刚才在参观校史馆时,有很多在电影场的场景,我曾经也是电影场一些场景的观众和听众。曾在电影场聆听朱九思院长向全院(校)教师宣讲他的办学理念,提出建设文理工管综合性大学。当时很多国内高校认为九思院长的想法是笑话,工学院办什么文科理科,办什么综合性大学。但是没有几年国内高校纷纷都跟着走这个路,所以说明教育家首先是要有眼光,要有这种社会发展的眼光。
我们参加工作以后,常听到朱九思老院长强调一定要有科研在前,以科研促教学,我们理解他讲的科研“不是说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一方面是学术研究和解决国家需求,更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手段,老师只有通过科研加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真正把一个在实际问题解用理论把它解释清楚,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结合实际提升对问题的认识。这一点我在教学中也深有体会,我在电气学院教学上能成为同学比较认可的老师之一,正是因为通过科研中对工程实际问题的有了比较深入清楚的认识,把科研获得的体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很大。
当年,首批国务院评定的博士导师当中,我们学校一共是12位,我们电气学院(原电力工程系)4位(若含水电1位就是5位),其中我所在的电机专业占有3位,而全国电机专业首批博士导师一共是6位,我校就占了其中的3位。充分体现了当时我们学校电气工程学科的地位,这也跟我们九思老院长对这些学科规划、重视科研和教学是分不开的。据老一辈讲,当时老院长对凡是有一点点苗头、有点新的思想,他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他会亲自去找相关老师谈并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我们有位老师搞一种变极绕组,九思老院长发现后当即给予大力支持,并树为当时学校2个科研榜样之一,专门成立校办电机厂(我校新型电机厂的前身),让这个老师带领团队研究和生产单绕组变极电机,经过不断发展,最终为我国建立和形成相关产品系列。所以在当时那一代人当中,我们专业为什么3个老先生能在第一批博士导师里头,占全国“半壁江山”,正是学校老一辈领导及老师们的教育和科学精神为我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最有利的基础。所以我校电机专业在第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顺利获评为该专业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随后在重点学科里中设立国家级平台、重点实验室的时候,我们成为了电机专业国家唯一的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回顾我们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影响,其实当时我们3位老先生(林金铭,许实章、周克定),他们SCI论文、国家级成果奖也都很少,但是他们在同行和企业当中“影响很大”,大家都晓得,都能够讲出这几位老师的成就和贡献来。要说科研项目和经费原来也很少,大多根本就没有立项,不计名利。比如说我们国家几大电机厂都有我们几位老先生的直接参与,我们第一台大型汽轮发电机设计,林金铭老师去厂里给他们推公式,建立汽轮发电机设计体系,没有立项,没有经费;许实章老师,在东方电机厂用手摇计算机给他们计算电磁方案,开展大型水轮发电机设计研究,也是没有项目和经费,但是在行业当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们马志云教授带着我协助东方电机解决三峡巨型机组的电磁振动。三峡从国际著名公司VGS组合引进的机组投运后出现振动严重超标,当时他们自己并没发现。后来由东方电机根据VGS首批机组设计图纸生产第二批机组时发现振动问题。当时三峡集团很着急,找了好多专家,到底什么原因一时也没有找到问题,后来通过东方电机找到我们马志云老师,马老师也是我们原来许实章老师这个团队,我也是许老师的学生,马老师带着我就到现场去看,去分析和实测,马老师当时好像应该是快70岁了,她亲自到厂房机坑去带着我们一起去现场测试。最终准确找到振动的根源是西门子设计的电机电磁方案存在问题,也就是他们设计的电机运行时存在某个磁场谐波引起的电磁振动,随后去检测由VGS制造的第一批机组,测得的振动情况完全一样。在此基础上我们协助东方电机提出新的绕组方案,通过对原机组绕组进行改接成功解决了其电磁振动问题。这个也没有立项,没有任何利益,但是老先生们对这些学术挑战有极大兴趣、对解决国家这样重大工程问题有一种责任感。西门子公司是国际上的知名企业,但这种问题一样会出现,我们把它解决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再往前,富春江水电站引进的法国机组,运行时振动严重,他们就请了我们许实章老师,许老师带着几位年轻老师一起去现场,经过大量分析和试验,最终准确找到根源是发电机设计缺陷。而当时法方技术人员开始是很傲慢的,他们根本不承认是设计的问题,开始很不服气,认为是我方自己没搞清楚,傲慢得很,但后来当面试验给他们看,在事实面前对方承认是他们设计的问题。我们学院这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也就是通过若干这样的案例,我们在国内行业当中树立了重要地位,也就反映我们前辈老师们淡泊名利,那个时候很多没有名分,没有任何经费,解决了很多这中重要的实际问题。通过言传身教为我们后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我应该算我校电机系第三代人的一员,我们积极传承和延续老一代人的精神。我从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也就82年开始,李朗如和马志云老师就带领我去东方电机厂开展合作,我们学校包括周济老校长以及后来段院士、李培根校长等团队跟东方电机也有长期密切的合作,双方几十年的合作没有间断,说明了在老一辈的影响下,激励我们年轻的老师,科研结合实际、科研促教学,解决国家科重大的工程问题为己任,敢于挑战、淡泊名利一代代传承。我也有幸在跟东方电机的长期的合作过程当中,合作研究成果在2020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也为我即将退休画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当时也很偶然,那是在2000年即将放暑假,突然接到东方电机领导的电话邀请,李朗如老师和我根本不知道具体什么事就直接去了,到了才知道是要研制一种特殊用途的电机,这种电机设计制造难度极大,我们之前也从未接触过,也根本查不到任何文献资料。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就把我留在厂里封闭起来,现推公式、编制计算程序,联合设计电磁方案,整整在厂里封闭了一个暑期。通过双方艰苦努力在较短时间内研制成功,先后研制出几代产品,解决了国家重大急需。由于项目的特殊性,我们对学校和周围同事从没有提过。我记得是汶川地震那一年,我陪李校长和段献忠院长到东方电气集团访问,东方电气集团的时任董事长就跟李校长介绍了我跟东方电机合作的成果解决了重大装备难题,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开玩笑说我是他们的荣誉职工。回校后不久,学校奖励办的领导找我,当时我就觉得做了一点份内之事,也不值得宣传。一直到2019年,在我们学院领导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牵头申报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总算为我们学科做了一点贡献,不然我也觉得对自己工作几十年的学科欠了点什么。这个项目持续做了差不多20年,加起来项目经费也很少,初期根本就没有立项,所以我拿这个奖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奇怪,一没看到我们有什么大项目,也没听说过,感觉很突然并不奇怪。
总的来讲,我的体会就是:一定要继承和弘扬我们学校老一辈的教育家精神,育人为本、潜心研究,核心是培养人才。我们培养人才的时候,不光是要把我们自己的学术知识教给学生,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我们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体现在言传身教,这种对真理和学术追求的精神,我觉得老一辈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我们华中科技大学才有今天的发展和辉煌,在这么短短的历史能够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