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Links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大楼A座
吴雨晴和姥爷艾时济合影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日讯(记者陈晓彤)9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新生报到第一天。上午10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生吴雨晴整理好寝室,和同学相约“逛校园”。对她来说,这座“森林大学”并不陌生。她是家中第三代华科电气人,姥爷和父母都毕业于华科,而且都就读于电气相关专业。
三代人,六十五载,从电力系,到电力工程系,再到pc加拿大最准杀组合,吴雨晴一家成为华科电气专业飞速发展的见证人。当天,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吴雨晴的妈妈艾女士,讲述他们一家三代人的华科故事。
如今的青年园,有姥爷栽下的树
20世纪5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工学院成立。1956年,在郑州电校就读的姥爷艾时济因成绩优异,被选拔保送至华工电力系发配电专业就读。
那时的华中工学院正在初建阶段。在上课之余,艾时济和同学们还要参与学校建设,参与植树、搬砖等体力劳动。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艾时济当年见证了华科最初的成长。正因为亲自参与了学校建设,他对华科感情很深,毕业多年,仍念念不忘。老人家曾在路过华科青年园时,指着一片树林对孩子们说,那是他们当年栽下的。如今,小树苗已成参天大树,华科更被称为“森林大学”。
1988年,华中工学院正式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改称电力工程系,不仅办学规模扩大,并成为国内的前沿科研阵地。两年后,艾女士17岁那年成为该专业的一名新生。
她入学时,学校的情况已比父亲那时好了很多,校园里建起了多栋教学楼和实验楼。“我父亲曾在校园里感叹,喻家山好像变矮了。其实不是山变矮了,而是校园越建越好,以前的泥巴地都建起了实验大楼。”
她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宿舍基本都是六人间,高低铺,书桌摆在中间。卫生间、淋浴室都是公用的。那时候睡铁架床,一到夏天,寝室里像个大蒸笼,因此男生们会带着凉席,到天台上睡觉,为了降温还会往凉席上泼冷水。“和我们父辈比,这样的条件已经好了很多,但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那是难以想象的。”
今天,第三代人吴雨晴来学校报到。电力工程系已发展成为国内电气工程学科领域实力最雄厚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pc加拿大最准杀组合。新的电气大楼面积达3.2万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不仅硬件设施完备先进,学院师资力量更是雄厚,教师名单里有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
不仅如此,宿舍也焕然一新。宽敞明亮的四人间,空调、独立卫浴、公共洗衣机一应俱全。学校食堂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天南海北的特色菜系都能吃到。
心怀祖国踏实勤恳,华科精神传三代
1961年后,大学毕业的艾时济被分配至湖北省电力厅中心调度所,工作稳定。之后不久,湖北十堰开始筹建汽车城。年轻的他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从武汉调往十堰,支援建设汽车城,一直在十堰生活至今。
“在父亲身上,我看到华科人严谨求实的气质。他们心怀国家,为祖国发展奉献青春,不求回报,只顾埋头做事。我非常敬佩我的父亲,这也是我毫不犹豫沿着父亲的道路,报考华科的原因。”艾女士说。
毕业后,艾女士工作中同样低调踏实,严谨认真。她也常常教育女儿,要踏踏实实,努力勤奋。
如今,这一传承两代的“华科精神”,又有了接班人。今年填志愿,吴雨晴毫不犹豫把第一志愿填上了华科电气专业。“我常听父辈提起,华科的学风和校风多么好,华科电气更是A类优势学科,从小就心生向往,现在也算是圆梦了。”
大学生活还没开始,吴雨晴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攻读研究生。她说,学校有最先进的科研设施,最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有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没有理由不努力。
“我们学院有很多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项目,我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祖国的电力发展发挥光和热。”